输血已成为临床抢救病人,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不可代替的抢救手段。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输血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输血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但由于人血液成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几乎不存在完全一样的血液成份,这就使得供血者的血液输入到受体者体内后,受体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包括由于供血者血液不确定,由此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统称输血不良反应。
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并结合一些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预防措施,供临床参考。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原因有两点:一是致热源的作用,致热源主要为细菌多糖或蛋白,输血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使输血器材或抗凝药物受到污染,进而引起的发热反应。二是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体内出现了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这些抗体就会使白细胞或血小板致敏,引起白细胞活化,产生细胞因子,刺激机体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预防:严格按照输血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输血器材及药物受污染,使用去白悬浮红细胞、离心法、白细胞过滤器及紫外线照射等方法去除或灭活白细胞,可以明显降低此类反应,收到良好的效果。
2、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原因:当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抗体、红细胞抗体或血型不合适时,供血者的血液进入患者体内后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多见为ABO及Rh血型,而此类抗体属天然IgM型抗体,极易与补体的Fc段结合,激活补体系统,使红细胞在血管内被迅速破坏,引起溶血反应。另外人类目前已发现21个血型系统,265个血型抗原,临床血型鉴定的ABO和Rh仅为其中的两个系统,而其他血型系统的不合也可引起溶血。反复输血和妊娠会使机体产生大量的不规则抗体,也可引起溶血。
预防: 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输血流程的规定,血型鉴定、配血、输血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在输血前一定要仔细核对、认真检查,避免出现任何人为失误。另外,开展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也有助于预防此类输血反应。
3、过敏反应 输注血浆、血小板尤其是新鲜冰冻血浆时发生率较高,占过敏反应的81%,且大部分患者出现过过敏史。
原因:血液成份,尤其是新鲜冰冻血浆在制备储存过程中,白细胞等易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如白三烯、组胺、嗜酸性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激活患者体内IgA、IgM介导的补体系统,产生细胞因子,进而刺激人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产生释放大量组胺、前列腺素D2等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等一系列过敏反应。
预防:过敏反应的预防主要是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患者与过敏原的接触,有过敏史的患者尽量避免或少输入新鲜血浆;其次,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可用洗涤红细胞,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4、循环超负荷 此类输血反应发生率略高,有待控制。
原因:循环超负荷主要是由于大量输血造成,尤其是红细胞制品的大量输注,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心脏负担过大,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进而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大量输血造成大量枸橼酸盐输入,可导致钙离子缺乏;大量输血稀释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使患者有出血倾向。
预防:合理用血,适量的输血能治疗病人,过量输血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但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还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遵照能不输血就不输血,能少输不多输的输血原则,避免过量输血对病人造成伤害,当病人有出血倾向时,可适量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来预防。
5、血小板输注无效 患者多有多次妊娠史或输血史。
原因:分为两点
免疫因素:主要是由于血小板上存在HLA抗原,在反复输血或妊娠后,患者体内会出现血小板HLA抗原,当再次输注血小板时,这时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迅速破坏,血小板计数不仅不升高,可能还会下降,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
非免疫因素:如感染及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治疗发热、败血症、DIC、及脾肿大也可以引发血小板输注无效,目前非免疫因素(特别是感染)已取代免疫因素成为临床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
预防:在血小板输注时,一般要在ABO血型同型下输注,对于输血、妊娠或器官移植的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可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选择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与HLA抗原均相合的血小板输注,这样可避免同种免疫的发生而取得显著效果。
6、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此类反应发生率极低,但死亡率极高,临床也应足够重视。
原因:输入患者体内的血液中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且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患者与供血者部分HLA相同,受血者不能将输入到体内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清除,此时输注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就会在患者体内迁移增殖,进而攻击和破坏受体者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使受血者出现组织和器官坏死,进而引起死亡。
预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A-GVHD的危险性和严重程度与输入的免疫活性细胞数量有关,新鲜血浆中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含量较高,应防止滥用,避免使用亲属的血液,因为血缘关系越近的亲属淋巴细胞HLA相似度越高,越易发生TA-GVHD,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使用辐照血液。经过一定剂量的r射线照射可杀死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7、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及传染病 目前临床输血对这一方面的控制严格,因此发生率极低,且逐年下降。
原因:主要是由于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传染病,虽然现在采集的血液都会经过乙肝、艾滋病、梅毒、丙肝等检测,但由于这些病毒在感染人体后都存在一定时间的窗口期,而且目前的技术又无法在窗口期检测出这些病毒。目前已知的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和感染有十几种,且尚有许多未知的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他疾病。这些都可能使患者获得输血相关传染病。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因为输注了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品,使病人感染菌血症,甚至败血病。
预防:在输血采集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进行操作,提高检测技术,使用核酸检测,此检测方法可大大缩短窗口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血液的输注,尽量使用病毒灭活的血液制品,减少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最重要的一点是严格按照“一法两法规”进行操作,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减少不必要的血液输注。输血不良反应自输血疗法诞生以来就受到重视,随着现代科技医疗水平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及技术的更新,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值得肯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会逐年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