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成分输血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主要形式。成分血的输注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节约了血液资源,更使不少生命垂危的患者起死回生,然而随着输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某些情况下存在血液输注无效现象,故重视临床输血效果于是成为现代输血治疗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临床成分输血主要是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或冷沉淀、血浆等血液制品的输注,其中红细胞的用量最大。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输注红细胞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有关临床上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问题正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但红细胞无效输注(简称无效输血)的问题至今仍常常被忽略。
国内由兰炯采教授牵头,回顾性、多中心地研究了河南洛阳、云南昆明、内蒙古及四川成都等地多家医院一段时间内的红细胞输血病历。以洛阳市5所医院2005年1月-2006年7月的输血病历为例,排除继续失血、血液渗透血管外、脱水或大量补液血液稀释及红细胞体外循环丢失等原因,共分析了3 000份病历(例):输注红细胞输总量9094U,其中无效输血量1 523U(不包括无法判定效果者)占总用血量14.6%。尽管这些调查、分析是初步的、探讨性的,所得出的结果(论)远非“尽善尽美”,但由此发现红细胞输注无效并不罕见,并且在我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生当中还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给患者输注红细胞后,多只注意有无“输血反应”,只要没有“发现”输血反应,即便输血后Hb不升高,机体组织缺氧状态未被纠正,也不去寻究原因,而是盲目地再输几袋血,一直输到Hb升高一点才罢休。其结果,一是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二是增加患者医疗费用,三是延误患者的治疗。
红细胞输入机体,理论上的去向不外乎正常代谢,出血丢失,体内重新分布,如肝脾滞留、输液稀释、物理化学破坏和免疫破坏等。输红细胞的目的是利用其Hb携氧,因此循环血液中Hb升高是红细胞输注临床效果的重要指标。如果成年患者Hb<70g/L,输了红细胞3U后.Hb升高仍不理想,此时即便没有“发现”临床输血反应(不排除亚临床溶血、患者特殊应激状态或代偿状态),也应引起主治医生警觉:“这是一种非正常状态”,不可熟视无睹,而应当追究“输进去的红细胞到底去哪里了”!主治医生除了注意上述去向外,还应该进一步观察有无像血小板无效输注一样,由非免疫性因素如肝脾肿大、发热等造成的对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影响。探究输进红细胞后Hb升高不理想的生物学机制及对机体生理、生化、免疫等功能的影响。,一旦发现红细胞输注无效,要分析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制定科学的输血方案。而不能为了提高Hb值盲目地继续输血。应当牢记成分输血的临床效果分3个层次:一是没有临床输血反应,二是有效补充某种血成分,三是对疾病辅助治疗(如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红细胞输注绝不应当止于没有输血反应,更应该重视Hb是否升高以及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呼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并开展红细胞无效输血研究,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降低医疗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要求临床医生对输血前的检查要规范,临床输血病历的记录要完善,确实做到科学合理用血。
节选摘自: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